建行、中行、交行、邮储四家银行发了定增公告,主要由财政部认购,各行的拟募资金额均超千亿元。
大行股票这两年涨得不错,股价和估值本来就处于历史高位,这次增发定价还比现价有9%-22%的溢价。高价定增,同样金额对股权的稀释更小,对中小股东们相对更有利,还是挺厚道的。
为什么同为四大行的工行、农行没有定增呢?
我猜测可能和股权结构有关。
建行、中行都由中央汇金控股,持股比例分别达57.14%、64.13%,财政部本身不是它们的股东,这次定增后,财政部将新进成为重要股东,但持股比例影响不到中央汇金的控股权。
而工行、农行虽然也由中央汇金控股,但财政部已经是第二大股东。工行由中央汇金持股34.79%,财政部持股31.14%;农行由中央汇金持股40.14%,财政部持股35.29%。财政部和中央汇金的持股很接近,如果财政部再定增千亿元,持股比例就会超过中央汇金,变成第一大股东。
显然,控股国有大行并非财政部的职责所在,这是汇金该干的事儿。我猜想工行、农行并不是不定增,它们一样有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需求,只是财政部作为主体也许不太合适,或许后面会筹划以汇金作为主体来认购吧。
顺便说下,四大行这周末也都公布了年报,利润分配方案也落地了。
以往年度,四大行都是每年年报分红一次,股息支付率在30%左右,即每股红利占每股收益的30%左右。
去年提倡增加中期分红,四大行都中报都已经分了一次,现在年报出了又要分一次。不过总的分红比例并没有明显提升,全年总股息支付率还是在30%出头,大致就是把原来一年分红的钱,改成年中和年底各分一半。
对股东来说,实际上拿到的分红并没有太大变化,但我们在各种app上看到的股息率可能会受到影响。
股息率比较流行的一种算法,是计算滚动12个月内的每股现金分红金额,再除以当前股价。
当上市公司突然增加中期分红时,在滚动12个月内就包含了上一年的全年分红和当年的半年分红,分红总量就显得变多了,此时股息率会出现虚高。等到最新年报出来,滚动12个月计入当年半年和当年年终分红后,股息率才会恢复正常。
以中国银行为例,它近3年的股价(红线,左轴)和股息率(蓝线,右轴)变化如下图。图中绿色箭头标出的股息率跃升,就是突然增加中期分红引起的,黄色箭头标识的股息率陡降,就是因为公布了年报。黄绿箭头之间的高股息率阶段,实际上是假象,这个阶段真实的股息率应该如我手画的蓝色虚线所示:
所以很多时候不能单看指标,还是得去了解下它形成的原因,股息率、pe、pb都是这样。
其他信息:
- 美的发布了财报,显示其在2024年下半年清仓了小米股票。这个倒不是突然卖的,从2023年开始美的就一直在减持小米了。
2023年年报显示,美的出售了0.59亿元小米。2024年上半年,又卖了6.93亿元,当时剩余的账面价值只有1.94亿元了。
2024年下半年,这些剩余的小米股票,一共卖了2.08亿元,比6月末的账面余额又涨了7.2%。按照6月末小米的股价推算,下半年美的卖出的平均价格大约在下图这个位置,所以也并不是什么看涨多了才跑的,主升浪之前就已经跑了……
-
网传一张雷军减持小米8亿股的截图,这个不是真的减持,而是小米“先旧后新”配股的手续:先由大股东转让股份给新进投资者,随后再由公司向大股东新发等额股份补回。大股东做个通道,能提高交易效率,实际没有减持。
-
2025年3月30日估值:
-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11.1%,股票相对债券吸引力更高;
- A股PE分位57.5%,PB分位17.3%,估值处于中等偏低区间;
-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,大约还需跌29.0%,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,还需涨7.2%。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