韭菜投资学 - 关于投资与生活的思考

我今天回想了一下自己这些年做投资的历程,发现思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,觉得还有一些分享的意义,来跟大伙说说。

最早的是分析阶段,这个时期我期望通过分析市场和公司来实现超额收益。

我自己本身是学金融的,也考过不少投资相关的资质,觉得自己依靠专业素养,做投资一定挺厉害。

你们别笑话我,那会儿刚参加工作没多久,真的就是这么想的,初生牛犊不畏虎。觉得散户亏钱那是因为不懂金融,而我学了这么多,还不就手到擒来。

结果是手到亏来。

并不是书上教的东西不对,而是书上教的东西和赚不赚钱没直接关系。举个例子,书上教了我怎么看财报,我也确实能看懂,但我依然分析不准明年财报会怎么样,更分析不出明年股价会怎么样。

让我解释今年业绩为什么升了降了,我对着财报能解释得很好,问我接下来业绩怎么变、股价怎么走,我真的不知道。

后来我渐渐发现,不只是我,其他人好像也差不多,大家总是有各式各样的观点,但似乎没有谁的观点能够一直保持较高的准确率,准不准主要靠运气。

很多投资新手,可能会觉得业内人士、或者我们这些金融博主,能分析得更准确,因此总喜欢来问“对XXX怎么看”。我觉得其实没人能看得准,反正我是真看不准,看也是瞎看。

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优势,那我的优势就是,后来我明白了“谁都看不准”这件事本身。

喜欢问“对XXX怎么看”的人,最后选到的标的,往往就是被市场广泛看好的那些,因为问了一圈,发现大家都说某某好,自己也就跟着觉得好了。但众所周知的好标的,往往已经有了过高的价格,买了反而容易吃亏。

明白了“谁都看不准”,也就不会去相信市场的一致预期,至少避免了很多高位接盘的损失。

发现自己分析不出什么好股票后,我渐渐进入了第二个阶段,策略阶段。这个时期我执迷于尝试各种各样的策略,期望找到一套指标或者纪律,能实现超额收益。

比如听巴菲特说要注重ROE,我就试试按ROE选股,看了书说海龟交易法赚钱,我就设定了一套纪律做趋势交易……各种指标、策略的回测、实盘我尝试了不少,结果还是不大赚钱。

很多指标和策略的回测表现挺好,一旦进入实盘就崩了。

这个阶段我觉得比较有用的收获,就是千万不要轻信回测。这有两层含义:

一是用历史数据做回测,太容易出现过度拟合,实盘一跑策略就失效。

二是不能用历史业绩外推未来,好的历史业绩不意味着好的未来业绩,策略、基金、基金经理都是这样。

有时候一个策略实盘有效,但过一阵子它失效了。这时候很难判断它是暂时失效,还是就此失效,要不要继续执行下去就成了个难题。

后来我不再热衷于寻找绝佳策略了,渐渐形成了我现在这些想法,这个阶段我觉得可以叫佛系阶段。

承认自己有很多事看不懂、做不到,那就不去做它;

只用最基本的方法,比如分散化、长期持有,在大部分场景下就老老实实求个平均水平。

以上两点都是防守,在市场里防守比进攻更重要,少亏就是多赚,活下去才能滚得出雪球。

只在既有高胜率、也有高赔率的机会出现时再主动出击;

逆市场情绪去交易,找到犯错误的人,比找到犯错误的定价要容易得多。

以上两点都是进攻,进攻要少而精,交易是投资者之间的博弈,出手就要分输赢,因此要等到有明确优势再出手。

这个阶段我目前还是挺喜欢的,效果还行,也比较轻松,性价比挺高。没有关键指标、没有神奇策略、没有精准分析,我能做的就是自己少犯错,然后等着别人犯错,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的原因。

2025年3月24日估值:

  •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12.3%,股票相对债券吸引力更高;
  • A股PE分位59.3%,PB分位20.2%,估值处于中等区间;
  •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,大约还需跌29.8%,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,还需涨6.0%。💸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