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市场又回调了,每次回调,都会有读者问是不是该卖了。
看到已经赚到的钱又吐了回去,担心进一步回撤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,不过回撤并不应该成为卖出的理由,波动是市场常态,未来怎么走都是不确定的。
我自己考虑卖出的时候,标准就是一个:估值过高且情绪过热。
估值和情绪是硬币的正反面,明显偏高的估值必然伴随着狂热的情绪,狂热的情绪必然会不断推高估值。
识别它的时候,就可以从估值和情绪两方面一起把握。
一方面看估值相对历史是否处于很高的分位。
另一方面感受市场的声音,看大家是不是一致看好。人天生会有从众心理,认为大众都认可的东西会是好东西,就像我们购物时愿意选销量高的。但这个道理在投资中恰恰相反,大家都看好的东西,往往过于昂贵,才是最容易引发亏损的危险标的。
估值是定量指标,情绪是定性指标,两者相结合,大致就可以判断出市场处于低、中、高哪个区间。
至于等到估值多高、情绪多热再卖,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,只要在中等区域以上,理论上都是合理的卖出区间。追求高回报、也愿意承担高风险的人,就可以多等等,反之的人就可以早些卖出。
有读者还提了一个问题:如果设定了一个较高的卖出位置,但价格一直达不到,是应该继续等,还是认错止损?如果继续等,又该等多长时间?如果一年、三年、五年还到不了,怎么办?
我觉得首先应该做的是等待,至少要等待一个较长的期限。我们买了一个低估的标的,不可能期待买完它就反转。买后它继续跌,或者低位徘徊,再正常也不过了。比较大的牛市,可能要等待五年、七年才会来一波。
但有没有可能,我们就是买错了,就算等上二十年、三十年也不会涨呢?那继续等下去,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大量时间?
这个风险当然是存在的,而且浪费几十年时间的后果非常严重,几乎是难以承受的,不过我们有两个方法可以减小它的危害。
第一个方法就是重新评估。在等待标的上涨的期间,不是什么都不做,而是随时重新评估标的情况,检查自己购买它的逻辑是否还继续存在,是否还值得继续持有。这就需要我们在买入时就想清楚,我们要买入它的逻辑是什么,而不能只是因为“觉得它要涨”而买。如果只是觉得涨而买,那一旦感觉变了,也就该卖了,就会不断追涨杀跌。
第二个方法是做分散,把资金分散到多类别甚至多市场中,万一有哪个看错了,真的一直不涨,也不会全盘损失。
这两个方法可以一起使用,其中第二个更容易实现,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和技能,只要做,就能产生效果。第一个相对来说难一些,需要知识、经验的积累,才能对自己的策略产生信心。
举例来说,比如持有A股的很多宽基指数基金,就是一个分散化的组合,如果觉得A股还不够分散,还可以去配置其他市场,或者权益以外的资产。
咱们就说A股的宽基指数吧,即便这些基金三年没涨,只要中国经济在增长,上市公司在盈利,那么价值中枢就总是在不断提高的,我就有理由相信未来还会上涨,因此即便这些宽基指数基金跌了很长一段时间,我重新评估依然会觉得它们值得持有。
实际上这就是我这些年愿意持有A股的根本原因,只要估值没有偏高,在中等及中等以下,持有就总是对我有利,经济发展和公司盈利就会带来价值中枢的增长,我就可以有足够的耐心去持有,顺便等待市场万一波动出更好的卖出机会。
在分散化之后,就可以对自己持有的每一个标的去做重新评估,单独判断它是否适合继续持有,这样就大大减弱了“一直不涨”风险的危害。
2025年3月23日估值:
-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12.7%,股票相对债券吸引力更高;
- A股PE分位60.1%,PB分位21.0%,估值处于中等区间;
-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,大约还需跌30.0%,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,还需涨5.7%。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