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有几段前前前任村长在五道口讲课的视频传播。

其中有学员提问,说能不能涨到6000点,前前前村长说他觉得不太可能,主要理由是目前股市总市值已经97万亿,涨到6000点对应的总市值占GDP的比重太高了,他觉得4000点就已经高了。还说约定俗成的心理价位就是3000点,如果低于3000点,大家就都觉得过低,但3000点以上就还可以了,国家队在3000点以上也不太会再进场。对未来,他认为会有越来越多的长期资金入市,市场会越来越规范。

我理解这话的意思,就是有慢牛但没有快牛。由于是前前前村长论及股市,这几段视频吸引了不少关注,我再稍微补充下他讲的逻辑。

前前前村长谈及的股市总市值/GDP这个指标,就是著名的巴菲特指标,它认为股市总市值/GDP的值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,如果过高就说明股市过热,如果过低则说明股市便宜。相比于股市点位,这个指标考虑了市场的稀释效应,即便股市不涨,但发了很多新股,一样也能让总市值增高,这时候指标也会变高。

从2004年至今过去的20年里,我国股市总市值占GDP比变化如下图,除了2007年牛市的时候冲到过180%之外,后面这些年基本就是在45%到100%之间震荡,2015年牛市的高峰期曾略超过100%。

从2004年至今过去的20年里,我国股市总市值占GDP比变化

2007年太久远,那会无论是经济还是股市,我们还都处于一个快速成长期,那时候的数据很难用来作为现在的参考。按照近些年的情况,认为指标在50%-100%之间变化似乎会更合理一些。

截至今天,这个指标是77.5%,基本上就处于中位水平。

假设股市总市值和上证指数同幅度上涨,如果涨到4000点,指标将涨到93.3%,接近100%的历史高限。

如果涨到6000点,指标将涨到139.9%,远超2015年的峰值。

这就是前前前村长讲4000点已经算高,6000点不太可能的逻辑。我在上图用红点画出了4000点和6000点对应的指标位置,确实从这个指标看,摸摸4000点或许还有可能,直接想6000看着有些夸张。

不过这些也只仅仅是一个指标和一种观点,巴菲特自己也说过,他这个指标发展到后来不一定精准,从发源地美股的情况来看,近些年这个指标也不太管用,一直在走高,早已突破了巴菲特当年提出的“高估”上限,下图是1970年来美股巴菲特指标的走势,在过去10年中这个指标突破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最高值,并且还在不断创出新高:

1970年来美股巴菲特指标的走势

各种指标都有其侧重描述的点,也有其局限性,包括巴菲特指标、估值分位啊、估值利差这些,都可以综合来看,但是不能想着说哪个指标就能包打天下、解决所有问题了。

现在上证指数3324点,巴菲特指标大致在中等分位,估值指标整体还在中等偏下,倒是都不算高;直接想6000点的话,确实无论看哪个指标也都有些夸张了。

2024年11月18日估值:

  • 股债利差估值分位7.4%,股票相对债券吸引力更高;
  • A股PE分位55.7%,PB分位11.8%,估值处于中等偏低区间;
  • A股距离近15年的最低估值,大约还需跌27.9%,距近15年的中位估值位置,还需涨9.8%。💸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